丹麦常被赞誉为一个包容、福利健全、政策进步、性别平等的国家,这些美誉确实名副其实,至少对其本国公民而言。然而,对于那些新移民到这片土地的人们,尤其是来自南亚的女性来说,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名南亚女性,在丹麦生活、学习和工作已有九年时间。这些年遇到了无数来自南亚的高技能女性,她们拥有令人尊敬的学位,却在丹麦的劳动力市场中面临着持续的挣扎。这些女性经常被忽视,尽管她们带着高级学位和丰富的职业经验来到这里,但许多人却被困在低技能、低工资的工作中。她们的经历充满了破灭的期望和系统性的偏见,揭示了一个仍然未能有效融合非西方人才的劳动力市场。
我们来深入了解这些女性在丹麦生活和工作的日常挣扎。
技能贬值的现实
作者采访了九位来自亚洲各地的女性,深入探讨了她们在丹麦职场融入的故事。
例如,来自尼泊尔的米拉,37岁,拥有物流学士学位,如今却在一家仓库工作。她对自己错过的职业道路感到惋惜,不得不将自己的技能贬值,成为一名低工资的员工。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暂时的,我最终会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我在丹麦已经生活了十多年了。我做过客房服务员、清洁工,现在是一名仓库助理。我已经与自己和解了。”
同样,42岁的斯维塔来自印度,拥有时装设计学位,原本期望能很快找到工作。相反,她不得不面对种族主义、歧视以及对她职业经历的公然无视,最终只能在同一家仓库与米拉一起担任包装助理。
“两年内,我申请了80多个工作,但除了收到一封通用的拒绝邮件外,什么都没有。这真的会影响你的心态!那么多的教育,结果呢?也许我真的一文不值!”
被劳动力市场忽视
此外,两位来自菲律宾的女性,凯茜和齐娜,她们都是持有互惠生签证来到丹麦的,分别拥有酒店管理和教育学位。尽管拥有学位,凯茜和齐娜目前都从事家政工作。
这些例子并非个例。走进任何一家咖啡馆、餐馆或酒店,你会发现那些在幕后的工作人员,可能是工程师、设计师、艺术家,拥有物流、国际关系、旅游、工商管理、公共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学位。然而,她们却被劳动力市场忽视,尽管她们不断地申请工作。
这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这些障碍,以及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机会被错过。
超越资历的障碍
这些女性的奋斗揭示了系统性偏见和官僚障碍的混合体,包括:
1. 语言的两难境地
精通丹麦语通常是大多数专业领域的先决条件。然而,没有稳定收入的情况下学习丹麦语是一个挑战。许多女性为了生计从事不需要使用丹麦语的体力工作,导致她们失去了练习和提高语言技能的机会。
“许多公司告诉我,先学会丹麦语再重新申请。”拥有公共卫生硕士学位的安妮卡说道。“但全职清洁工作让我没有时间去学习语言。真的很难,工作后我已经没有精力去学习了。”
2. 隐形的招聘过程
在丹麦,人际网络在招聘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没有任何专业网络和本地联系的亚洲移民女性来说,打入职业圈几乎是不可能的。
拥有传播学学士学位的贝拉解释道:
“我想这被称为内部招聘,新员工由公司内部的人推荐,公司只是形式上发布一个职位空缺。这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劣势。我们在这里没有多少人脉。如何建立网络?与丹麦人做朋友真的很难,他们是一个封闭的群体。我们没有在这里生活的上一代家庭来进入就业市场并建立网络。我们所有的机会都基于运气,而不是人脉。”
3. 偏见的重负
研究表明,即使资历相同,少数族裔获得面试邀请的机会也更少。许多南亚女性认为,她们的外国名字和文化背景影响了雇主的决策。
来自孟加拉的贾雅拥有欧洲研究硕士学位,她说道:
“自2022年以来,我申请了超过100个实习岗位,没有一次回音。现在,作为一名毕业生,我正在一边找工作,一边做无薪实习,但我只收到通用的拒绝邮件,没有任何反馈。很多朋友已经离开丹麦去了加拿大、美国或回了孟加拉国。如果我在一年内找不到工作,我可能也得离开。”
4. 签证和居留限制
一些女性根据她们抵达时的签证类别,面临不同的机会。那些持工作签证来丹麦的女性可以立即获得工作机会,而持学生签证或家庭团聚签证的女性则因工作许可受限和缺乏求职支持而挣扎。
“如果你是以配偶身份来的,没人关心你的事业。”拥有销售和市场学士学位的拉什米说道。“大家都期望你依赖你的丈夫,或者为了生存找到任何一份工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