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局势的动荡让不少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国防力量,而丹麦,这个以和平与福利著称的北欧小国,却意外地在“火药与子弹”中找到了一条经济增长的新路径。就在2025年3月,一篇来自丹麦媒体的报道引发关注:随着国防产业的迅速扩张,丹麦全国范围内已新增超过1000个就业岗位,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攀升。从卫星制造到战斗机零件,再到保护士兵听力的设备,丹麦的国防企业正以“疯狂的速度”招聘人才,带动了经济的活力,也为这个国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国防热潮席卷丹麦:就业机会激增
根据丹麦工业联合会(Dansk Industri)的初步统计,仅在少数几家代表性企业中,自2022年乌克兰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就已创造了超过1000个新岗位。这股热潮的背后,是全球军备需求激增的大环境。无论是北约国家对军事装备的采购,还是各国对安全保障的日益重视,都让丹麦的国防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在奥尔堡(Aalborg),Space Inventor公司新建的卫星工厂成为了这一波热潮的缩影。2025年1月,约阿希姆王子(Prins Joachim)亲临现场为工厂剪彩,而这家成立仅十年的企业,员工人数已从去年的60人激增至近120人,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200人。负责人Karl Kaas表示:“我们现在的工厂是为当前需求设计的,但未来订单还在增加,扩建计划很快就会启动。”与此同时,在东日德兰(Østjylland)的Terma公司,300个新岗位的加入让这家老牌军工企业成为了就业增长的领头羊。从F-35战斗机的零部件到导弹系统组件,Terma的订单量激增,预计未来两年还将再招聘至少200人。
哥本哈根附近的Hvidovre地区也不甘落后。UVX公司专注于无人机控制台的生产,员工人数在过去一年从50人翻倍至100人,今年更是计划再增至200人。而旁边的Invisio公司则凭借保护士兵听力的设备,新增了50个岗位,并预计未来还将再增加50人。Invisio的负责人Lars Højgaard Hansen自豪地说:“丹麦就像是听力相关产品的硅谷,这让我们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为什么是丹麦?优越条件助推产业腾飞
丹麦国防产业的崛起并非偶然。首先,丹麦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高素质的劳动力。Terma的新闻发言人Kasper Hyllested提到:“我们在丹麦生产一切,这里的条件非常优越,尤其是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军工行业。”从铁匠到数据技术人员,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推动丹麦的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加速适应。
其次,丹麦企业在细分领域的技术优势也成为关键。Systematic公司提供的军事指挥控制系统被北约选中后,迅速吸引了更多国家的目光,新增200个岗位只是起点。而Space Inventor的小型卫星技术,则在全球航天热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企业的成功,既得益于技术创新,也离不开丹麦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对高科技产业的长期支持。
机遇与隐忧并存
尽管就业岗位的激增为丹麦带来了经济红利,但这股“国防热”也伴随着隐忧。丹麦工业联合会国防部门的负责人Joachim Finkelmann坦言:“目前行业的增长势头迅猛,许多企业甚至实现了年销售额翻倍,但这种势头能持续多久,仍取决于政治决策。”他指出,如果政府能更明确地规划未来国防采购的方向,企业将更有信心加大投资。
此外,丹麦的国防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与德国巨头Rheinmetall(拥有约3万员工)相比差距明显。Finkelmann建议,行业内可能需要通过合并或合作,形成更具竞争力的规模效应。然而,这种转型是否会改变丹麦中小企业灵活创新的传统优势,仍是一个未知数。
从风能到军工:丹麦的新“绿色”转机?
有人将如今的国防产业热潮与25年前丹麦风能产业的崛起相提并论。那时,丹麦凭借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成为全球风能领域的领跑者。如今,军工行业的迅猛发展似乎也在复制这一路径。然而,Finkelmann对此持谨慎态度:“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短期内,增长势头强劲,但长期发展需要更多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这波热潮不仅带来了就业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丹麦的社会氛围。曾经以“童话王国”形象示人的丹麦,如今正以更务实的姿态迎接全球挑战。正如TV 2的一位记者所言:“丹麦正在像战时国家一样武装自己。”从即将投产的Elling炮弹工厂,到遍布全国的军工企业,这片土地上正在悄然发生一场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
结语:丹麦的未来在哪里?
“火药与子弹”不仅为丹麦创造了就业岗位,也为这个国家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在全球局势动荡的背景下,国防产业的崛起既是机遇,也是考验。丹麦能否借此东风,重现风能产业的辉煌,或许取决于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对于普通丹麦人来说,这股热潮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机会,更是对国家角色的新思考——从和平的北欧小国,到全球安全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丹麦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