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删差评的风波,丹麦人都炸了
最近,丹麦一家电力公司 Vindstød 摊上大事了!据 TV2 3月20日报道,这家公司被爆出强迫客户删掉或改掉在 Trustpilot 上的差评,理由是“捍卫自己不受诽谤”。结果呢?Trustpilot 直接挂出警告:这公司涉嫌违规,评分不靠谱!61%的五星好评和19%的一星差评,现在全成了“不可信”的笑话。网友炸锅了:“这操作也太low了吧?”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件事,看看强删差评到底有多离谱,又反映了啥问题!
一、事情咋回事?从大账单到删评风波
故事得从去年2月说起。Vindstød 一不小心搞了个乌龙,发了一堆超高电费账单给客户。像 Esben Rasmussen 这样的用户收到账单后一脸懵,只能自己联系公司问个究竟。可想找个电话号码?抱歉没有!Vindstød 只靠邮件沟通,回复还慢得像蜗牛。气不过的客户跑到 Trustpilot 上刷差评,发泄不满。
结果呢?Vindstød 不但没好好解决问题,反而开始私下联系这些客户,要求改评或删评。Trustpilot 发现后怒了:2024年9月发了警告邮件,10月再警告,11月26日直接在公司页面挂上“违规”标签。发言人 Declan Proudfoot 说:“他们故意打压信息,这不许的!用户有权自由评价,好的坏的都得留着。”这下,Vindstød 的6,400多条评论全成了“不可信”。
二、公司咋说?“我们没错,只是自卫”
Vindstød 的客服经理 Anders Ørneborg 出来解释:“我们没强迫删评论,只是联系了少数客户。”他辩解说,有些差评是“诽谤”,伤了员工感情,还有些“极不公平”,没办法才警告客户可能有“法律后果”。他还承认:“我们不知道 Trustpilot 有这规矩,现在得忍着不合理评论了。”
但这理由站得住脚吗?Trustpilot 的规则明摆着:企业不能干涉用户评论,哪怕觉得不公平,也得公开回应,不能私下施压。网友吐槽:“自卫?直接道歉解决问题不就完了,删差评算哪门子自卫?”
三、强删差评有多严重?全球都看不下去
强迫删差评这事,不是 Vindstød 的独创,全球都不少见。像美国Yelp、国内大众点评,都有商家被曝出用“威胁”或“利诱”删评的案例。后果呢?轻则被平台警告,重则罚款、封号,甚至法律诉讼。2023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就罚了一家公司20万美元,因为他们逼客户改差评,违反了消费者权益法。
为啥这么严重?因为评论是消费者的声音,是信任的基石。Trustpilot 数据显示,88%的用户在购物前看评论,差评直接影响73%的购买决定。Vindstød 这么一搞,不光毁了自己信誉,连平台的公信力都搭进去了。网友怒评:“删差评的公司,谁还敢信?”
四、丹麦文化咋看?信任崩了咋办
丹麦可是“高信任社会”的代表,可这次 Vindstød 的操作,完全跟这文化背道而驰。强删差评等于捅了信任的马蜂窝,客户不爽,社区感也崩了。
有丹麦网友感慨:“我们习惯相信商家,但这种事一出,谁还敢随便签合同?”更别提 Vindstød 主打“绿色风能”,2023年营业额12亿克朗,利润3175万克朗,本该是口碑王者,结果自砸招牌,得不偿失。
结尾:删差评的下场,你觉得值吗?
Vindstød 的教训很清楚:强删差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引火烧身。Trustpilot 的警告到5月底才撤,够他们喝一壶了。你觉得这种行为是不是“搬石头砸脚”?如果是你,会不会也因为差评不爽去删?还是老老实实改进服务?快来留言聊聊吧!关注我们,下期挖更多全球奇葩事儿!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