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3月10日,一则重磅金融新闻刷屏:丹麦知名在线交易平台Saxo Bank以约119.4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124亿元)的估值被出售,瑞士老牌银行J. Safra Sarasin集团豪掷重金,收购其约70%的股份。这场交易不仅标志着Saxo Bank的新篇章,也引发了人们对全球金融格局变迁的关注。那么,这笔交易背后有何深意?谁是真正的赢家?让我们一探究竟。
交易细节:百亿估值下的新格局
根据《博森报》报道,经过8个月的寻找,Saxo Bank的股东——芬兰Mandatum和中国吉利(Geely)——将其合计约70%的股份出售给了J. Safra Sarasin集团。Mandatum以3.19亿欧元(约24亿丹麦克朗)卖出19.8%的股份,推算出Saxo Bank的总估值达到119.4亿丹麦克朗。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im Fournais保留了约28%的股份,并将继续掌舵这家他一手创立的银行。他在声明中难掩激动:“今天对Saxo、员工、股东、客户乃至我个人,都是一个里程碑。”值得一提的是,Saxo Bank仍将保持独立运营,而非完全融入新东家。
新东家是谁?J. Safra Sarasin的野心
买家J. Safra Sarasin集团可不是普通角色。这家成立于1841年的瑞士银行,总部位于巴塞尔,隶属于巴西Safra集团,专注于服务高净值客户和投资业务。其客户资产高达2470亿美元(约合1.7万亿丹麦克朗),远超Saxo Bank的8530亿丹麦克朗。
Safra Sarasin的首席执行官Daniel Belfer表示:“这笔交易是我们深思熟虑的战略收购,支撑了我们的长期愿景。”显然,他们看中的不仅是Saxo的现有规模,还有其在数字化交易领域的领先地位。这场联姻,或许是传统银行与金融科技的一次完美融合。
Saxo Bank的底气:业绩亮眼
这笔交易并非无迹可寻。就在上周,Saxo Bank公布了2024年的财报,净利润创纪录达到10亿丹麦克朗,客户总数突破129万。2025年,他们更预计净利将落在9.5亿至11亿丹麦克朗之间。
从一个小型经纪商成长为全球知名的在线交易平台,Saxo Bank靠的是创新和客户信任。如今被高价收购,既是对其价值的肯定,也为未来的扩张铺平了道路。Kim Fournais坚守岗位,显然是希望带领Saxo在全球舞台上再下一城。
谁是赢家?多方共赢的棋局
- Saxo Bank
:获得资金支持和战略伙伴,保持独立性,同时创始人继续掌舵,可谓稳中求进。 - J. Safra Sarasin
:通过收购,快速切入数字化金融市场,弥补自身在科技领域的短板,扩大全球影响力。 - Mandatum与吉利
:高位套现,赚得盆满钵满,尤其是吉利,这笔24亿丹麦克朗的回报无疑为其汽车业务提供了新助力。 - 客户与投资者
:Saxo背靠更强大的资本,服务有望升级,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启示:金融科技的未来风向
这笔交易背后,折射出金融行业的新趋势。传统银行不再满足于固守阵地,而是通过收购科技驱动的公司加速转型。而像Saxo这样的平台,则需要在资本与创新间找到平衡。
对中国读者来说,这或许也带来启发。随着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等本土金融科技企业的崛起,未来是否也会有类似的大手笔并购?在全球化竞争中,中国金融科技又该如何定位?
结语
从119.4亿丹麦克朗的估值,到J. Safra Sarasin的入主,Saxo Bank的这场交易不仅是资本的盛宴,更是金融与科技交汇的缩影。Kim Fournais说:“我们一直在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改善Saxo。”如今,新篇章已经开启,你看好这家银行的未来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