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被忽视,政府却执意前行
丹麦人感到担忧,也充满疑惑。然而本周,丹麦政府却向议会寻求支持,希望通过一项不可撤销的协议,允许美国在日德兰半岛建立军事基地。这项决定似乎并未真正倾听国民的声音。万斯的访问本应给政府一些启示,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万斯的“安全舞台”与美国逻辑
自从美国人在努克(Nuuk)不受欢迎后,他们迅速找到了一条迂回的成功路径——直接飞往位于格陵兰的皮图菲克太空基地(Pittufik Space Base,原图勒基地)。在这里,万斯在一群鼓掌欢迎的美国士兵中落地,发表了他的独白,随后又飞回美国。这一切都巧妙地避开了当地民间社会可能的嘘声和民主抗议。简单地调整桌椅布局,万斯就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安全的北极“剧场舞台”。
对万斯而言,丹麦和格陵兰的想法显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美国国内的观感。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格陵兰的安全和领土地位并非他们清晨醒来首先考虑的事情。或许,他们甚至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一问题。
这正是特朗普和万斯感到不安的地方——一切都是为了赢得叙事权。特朗普的“北极逻辑”若能获得更多美国民众的支持,对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胜利。这是一种全新的美国逻辑,而丹麦政府却依然按照过去的处方,与美国保持忠诚、可预测且理性的合作模式。这也解释了为何丹麦即将通过一项为期十年的、不可撤销的协议,允许美国在日德兰半岛设立军事基地,甚至为此暂停部分丹麦法律的适用,以确保美方人员和装备畅通无阻。
民意反对,宪法存疑
《日德兰邮报》(Jyllands-Posten)的一项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丹麦人反对这一协议,四分之一的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这反映了国民对该协议的广泛担忧。法律教授Frederik Waage更是直言,这项协议的根本性可能与宪法相冲突。他表示:“这非常接近宪法中关于谁在丹麦拥有警察和军事权力的规定。当涉及如此敏感的问题时,必须明确界定美国士兵在何处、何时对丹麦平民拥有管辖权。”
与此同时,五角大楼最近的官方回应却称,他们并不急于向丹麦派驻部队。换句话说,事情似乎并不紧急。那么,推迟协议的通过,留出时间澄清疑虑和未解问题,难道不是更稳妥的选择吗?几个月或半年后,我们或许能更清楚地了解美国的真实意图——我们即将向其开放三块日德兰土地的,究竟是敌是友?这点澄清的要求,难道太过分了吗?
政府的“非逻辑”与外交退缩
然而,丹麦政府似乎忙于遵循一种“非逻辑”的路径。就像一个俯首帖耳的小国,它在外交上小心翼翼,不敢向“大哥”提出任何质疑,生怕惹恼对方。最终,政府选择避免给美国任何借口,让冲突升级,或让我们因“不够忠诚”而蒙羞。
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特朗普及其核心圈子会倾听常识,或按照常理行事。万斯在格陵兰的登陆,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丹麦并未以任何方式挑起这一局面。相反,多年来,丹麦在北极的战略一直是低调而缓和的。即便在最近几个月中,政府高层的言辞也仅在面对最严重的威胁时才有所回应。
结语:希望不应成为决策基石
我们只能希望政府的路线是正确的。但对于如此深远的决定——关于美国在日德兰半岛设立军事基地的协议——仅仅依靠“希望”显然是不够的。万斯的访问未能让政府警醒,反而暴露了丹麦在面对新美国逻辑时的被动。政府是否应该停下来,认真倾听民意,审视宪法疑虑,并在局势明朗后再做决定?
或许,这不仅是丹麦的选择,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评论
发表评论